《将相和》教学设计

时间:2024-02-22 10:36:00
《将相和》教学设计

《将相和》教学设计

作为一名老师,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,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、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。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《将相和》教学设计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

《将相和》教学设计1

教材分析:

《将相和》这篇课文以秦、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,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,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,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,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,因果关系错综复杂。

学情分析:

《将相和》这篇课文由"完璧归赵"、"渑池之会"、"负荆请罪"三个故事组成。因年代久远,内在联系复杂,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,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,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。教学中抓住"撞"、"逼"、"避"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,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。

教学要求:

1、学习本课生字新词。

2、读通、读熟课文,理清文脉。

3、理解课文内容,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,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,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。

4、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,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,在班上演一演。

教学课时:2课时

教学过程:

第一课时

教学目的:

1、学习本课生字新词

2、读通、读熟课文,理清文脉。

3、学习第一个故事"完璧归赵"。

教学步骤:

一、导入新课。

1、导语解题

2、板书课题:11 将相和

二、检查预习

(一)交流本课的资料,并相机评价。

预设:

1.和氏璧的资料。引出无价之宝一词。

2.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,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。

3.课文的出处。

4.蔺相如的资料。提醒大家注意蔺的写法等。

(二)、文章主要讲了那几个小故事,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概括出来的。

三、学习完璧归赵

1、指导璧的写法

2、探究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

(1)自由读文思考

(2)小组交流讨论

(3)小组代表发言

(4)自由发言

(5)学习重点句子"他理直气壮的说……"

(6)指导朗读

(7)总结人物个性

四、课时总结:

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,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,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,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,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。

《将相和》教学设计2

教材分析:

《将相和》这篇课文以秦、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,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,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,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,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,因果关系错综复杂。

学情分析:

《将相和》这篇课文由“完璧归赵”、“渑池之会”、“负荆请罪”三个故事组成。因年代久远,内在联系复杂,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,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,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。教学中抓住“骗”、“逼”、“避”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,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。教学要求:

1.学习本课生字新词。

2.读通、读熟课文,理清文脉。

3.理解课文内容,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,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,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。

4.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,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,在班上演一演。

教学课时:2课时

教学过程:

第一课时

教学目的:

1.学习本课生字新词

2.读通、读熟课文,理清文脉。

3.学习第一个故事“完璧归赵”。

教学步骤:

一、导入新课,审清题目。

1.板书课题:将相和

2.出示课题练习,让学生板演:

(1)“将”的读音有()()。这里应读(),“将”指的是()。

(2)“相”的读音有()()。这里应读(),“相”指的是()。

(3)“和”的读音有()()。这里应读()。既然讲“和”,说明他们原来()。

二、设疑激趣、理清文脉,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。

由题目里的“和”引出不“和”。那么,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?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?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,边读边思考,同桌讨论完成填空:

将相不“和”的原因是(),后来“和”了,“和”的原因是()。

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: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

三、抓住“骗”字教学“完璧归赵”。

1.自由读课文1——10自然段,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?(以城换璧、秦国骗璧……)结果怎样?(完璧归赵)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。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。

★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,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?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?

★“秦国骗璧”,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?

2.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,他是怎么做的?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?(不畏强暴、机智勇敢、深谋远虑……)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(上前一步、后退几步,靠着柱子站定。),神态(理直气壮、大大方方),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。并指导学生演一演。

四、课时总结。

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,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,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,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,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。

第二课时

教学目的:

学习第二、第三个故事,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,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,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。

教学步骤:

一、抓住“逼”字教学“渑池之会”。

1.“完璧归赵”之后,秦国两次打败赵国,在这种情况之下年,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。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?结果怎么呢?

2.默读课文,相互讨论,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。(侮辱赵王、没占便宜……)

★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?(逼赵王鼓瑟)对于秦王的侮辱,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?(逼秦王击)蔺相如为什么逼?如何逼?(出示句子:蔺相如说:“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。您不答应,我就跟您拼了!”指导朗读。)逼的结果怎样?

★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?说说理由。(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,对敌人寸步不让。)

……此处隐藏32869个字……这柱子上!”

a、理直气壮”什么意思?蔺相如为什么能“理直气壮”?

b、蔺相如真的要把“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”吗?

c、谁来读一读这句话,读出“理直气壮”的语气来。

B、相如捧着璧,往后退了几步,靠着柱子站定。

这句话中有一处细节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不仅胆大而且心细,发现了吗?

(3)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,秦王的映衬作用。

双手捧住璧,一边看一边称赞,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。

听他这么一说,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。

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,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,就叫人拿出地图,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。

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。

a、王老师有个疑问,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?主人公是蔺相如,大家来看这个重点段,一共三百来字,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来写秦王,作者这样写秦王,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呀?

b、认为这样安排不合适的请举手,认为这样安排挺好的请举手。好,真理愈辩愈明,我们开一个小型辩论会,请大家各抒己见。

c、学生讨论。

d、这样的描写故事中还有吗?读一读,你有什么感悟?

5、读完这个故事,了解了蔺相如,你会怎么劝廉颇呢?谁来说说?

三、解析“渑池会见”

1、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,不久,他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。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如廉颇所言:“没什么能耐,就靠一张嘴呢?”

2、见时廉颇并不在现场,你能不能给他讲一讲当时都发生了什么?为了让大家更能入戏,请你从“赵王、赵王侍从、赵国大臣”这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,以这个角色的口吻给廉颇讲讲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节,帮他分析分析蔺相如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了哪些过人之处。

学生根据发言提纲准备发言,师巡视。集体交流。

3、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,还是赵国占了上风?为什么?

4、自己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?

四、小结全课

课,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,感悟,探究,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,绝不仅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,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,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。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,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?欲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文分解,下课。

第三课时(展示课)

一、复习检查,导入新课

上节课的学习,你都了解到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?

二、讲授新课

(一)学习“负荆请罪”

1、个故事,勾画语句,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——顾全大局。

2、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。

3、生看插图,书上只说:“他脱下战袍,背上荆条,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。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,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。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,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。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。

4、作,交流。

(二)理清课文条理。

结构特点,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,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, 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?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其中一则小故事。

三、总结提升,课后延伸了课文,请你结合课文内容,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,为什么?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,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,赵国也包括在内。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?

板书设计:

将(廉颇) 相(蔺相如)

百战百胜 完壁归赵 机智勇敢

勇于改过 渑池之会 不怕牺牲

不和

负荆请罪

以国家利益为重

《将相和》教学设计15

教学目标:

1、结合学文学会十个生字,并能正确读写、积累词语。

2、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,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
3、理解三个故事的内容,在此基础上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。

4、体会文章内容,感受人物的特点,激发爱国情感。

5、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教学重难点:

1、体会人物的精神。

2、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。

学案设计:

1、自主学习生字词。

2、仔细阅读课文,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。

3、把三个小故事讲给家长听。

4、读文章,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。

教学时间:两课时

教学过程:

第一二课时连堂

一、初读课文,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,抓住文中的三个小故事:

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

二、学生自读课文,自主质疑。

三、学生质疑总汇??师生合作解疑:

完璧归赵

1、和氏璧真的是有毛病吗?蔺相如这么说的目的何在?

2、蔺相如真的要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吗?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?

3、秦王明明已经答应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,蔺相如为什么还叫人抄小路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?

4、秦王得不到和氏璧,为什么没有杀掉蔺相如?

渑池之会

5、渑池会上,秦王为什么要赵王鼓瑟,并叫人记录下来?

6、蔺相如又是怎样做的?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?

7、秦王击缶后,为什么“不敢拿赵王怎么样”?

负荆请罪

8、蔺相如立功后职位比廉颇高,廉颇为什么很不服气?你是否同意廉颇的看法?为什么?

9、蔺相如是否很怕廉颇?他一再躲避廉颇是为了什么?

10、廉颇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,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?

11、你认为“将”“相”和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?

附重点题答案:

11、“将相和”的表面原因是:蔺相如的开阔胸襟,廉颇的知错能改。从实质上是“将”和“相”共同的爱国思想。

5、秦王叫赵王鼓瑟,是为了表示秦王可以指挥赵王。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。这对赵国来说是奇耻大辱;

6、蔺相如逼秦王击缶,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,他冒着生命危险,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荣誉。

8、不同意。每个人的工作和贡献是不一样的。蔺相如虽然不能像廉颇一样持刀作战、立下赫赫战功;但他的唇枪舌战,也同样是惊心动魄,同样也需要用自己的生命为赵国保住尊严。一样值得敬佩。

二、体会人物品质:

1、文章中,突出体现了“蔺相如”和“廉颇”两个人物形象。请你用红笔划出文章描写这两个人物最精彩、最令你感动的片段,反复读读,品品,用你自己认为准确的词语归纳:你认为他们分别是个怎样的人?

2、谈谈你对“秦王”和“赵王”的看法,要说明理由。

三、把握文章的主体结构:

《将相和》中有三个独立的故事:“完璧归赵”、“渑池会”“负荆请罪”,你能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吗?

《《将相和》教学设计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