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PT教学设计

时间:2024-02-22 10:46:17
PPT教学设计

PPT教学设计

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,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,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。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?下面是小编整理的PPT教学设计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PPT教学设计1

教学目标

1.随文认识本课生字,正确、工整地书写本课带有生字的词语。

2.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自学积累优美词句。

3.能读懂课文,想象“月明星稀”的景象。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,体会作者对星星的喜爱之情。

4.能仿照旁批,写出自己读课文的体会。

教学准备

朗读磁带,有关夏夜星空的文字、图片资料。

教学过程

一、由词语引入课文学习

课件出示以下词语:

无聊榆树陡然蓦地调皮鬼精灵

灿灿的灼灼的弱弱的漠漠的

面面相觑不得其解目不暇接大吃一惊

精光灵气没精打采天涯海角

1.抽生读词语,齐读词语。

2.如果能够体会一下词语的意思,你能读得更好。读这些词时要把词语的含义连同你的想象都留存在心间。再读一读,好吗?相信在后面课文的学习中你会理解得更好。

3.在你们心中,星星是什么样子的?在夏天的夜晚,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?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?请你说一说。

过渡:夏天的夜晚,天上有无数的星星闪闪发光,星星们就像孩子们那样调皮、可爱,让夏夜的天空显得那么的热闹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:天上的星星。(齐读课题)

二、快速读课文,理清思路

快速读文,边读边想: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“我们”对星星的喜爱?

三、精读课文,品味星星的“热闹”和“月明星稀”的景象

1.生自读文,把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勾画出来,并在课文旁边批写自己的体会。

2.学生汇报交流。(课件出示以下句子,随学生的汇报呈现。)

预设1:

啊,两颗,三颗……不对,十颗、十五颗……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,愈数愈多。

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?让学生理解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。

预设2:

一时间,夜空一片闪亮,像陡然打开了的百宝箱,灿灿的,灼灼的,目不暇接。这些星星又像是无数沉睡的孩子,蓦地睁开了光彩的眼睛。

“目不暇接”是什么意思?你能从这两个句子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吗?(陡然——蓦地)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作方法?把什么比作什么?体会比喻句的好处。

预设3:

它们真是一群孩子呢,一出现就要玩一个调皮的谜儿!这些鬼精灵,从哪儿来的?是一个家族的兄妹?还是从天涯海角集合起来,要开什么盛会呢?

从这句话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喜爱之情,星星像孩子一样调皮、可爱。

预设4:

夜空再也不荒凉了,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:有装熊的,有学狗的,有操勺的,有挑担的,也有高兴极了,提了灯笼一阵风似的跑的……

从“热闹”一词体会到什么?星星们是怎样“热闹”的呢?这些都是对星空中一些星座的描写。你能根据平时对星空的观察,发挥自己的想象,用“有……有……有……”来说说星星们热闹的样子吗?

3.星星是这样的美,天空是这样的热闹。可当月亮出来了时,会是什么样子呢?我们为什么“大吃一惊”?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,找出课文中描写“月明星稀”的内容,用“”勾画出来。

(1)学生自读课文。

(2)全班汇报交流。

教师相机引导:

①我们为什么会“大吃一惊”?

②“面面相觑”是什么意思?

③我们似乎明白了什么?

你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我们对星星的喜爱?理解“可怜”“不忍心”“不再声张”“不让大人们知道”等句,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怜惜之情。

四、总结,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

1.本文作者运用了比喻、拟人的修辞手法,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、优美。

2.学了本文,体会到了什么?你有什么收获?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。(可从文章感情、表达方法、字词积累、写作等方面来谈。)

PPT教学设计2

教学目标

1、 通过讨论、分析,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——食物链。

2、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,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。

3、意识到食物链、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。

4、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,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。

5、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。

6、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,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。

教学准备

1、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。

2、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。

教学过程

一、导入。

(1)讲述故事: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” 。

(2)讨论: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、蝉、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? 谁吃谁?谁被谁吃?蝉吃什么呢?

(3)讲述: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。

二、认识食物链。

(1)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,说一说:树、蝉、螳螂、黄雀之间的关系。

(2)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。

(3)出示草、廊、羊的图片,说一说:它们之间谁被谁吃?

(4)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。

(5)提问: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“→”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,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?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?

(6)讲解: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,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,称为食物链。

(7)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,交流。

(8)小组研究: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,讨论: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?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?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?

(9)讲解:在食物链中,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,叫生产者。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,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,叫做消费者。

(10)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。

(11)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。

三、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。

(1)出示挂图(或投影教材插图),提问: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?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。

(2)小组讨论: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,写出食物链。

(3)汇报讨论结果,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,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,是否合理。

(4)找一找,这些食物链中,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?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?这 ……此处隐藏8831个字……p>

向全班同学汇报。

三、自由讨论,激发情感

师:通过地形图,可以把地形、地势看得一清二楚,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怎样阅读地形图,现在大家再来阅读第14-15页。

(1)在中国地形图上分别找有哪些山脉、丘陵、高原、平原、盆地。从而看出中国的地势特点怎?(西高东低)

(2)地形图与周围几张照片有什么关系?(每幅照片表现了线条所指地区的地形。)

在讨论时,教师作适当补充,帮助学生注意各地的显著差异,使学生感受到祖国领土的辽阔。

(3)读豆博士的话:你一定会惊叹,我们祖国各地家乡的自然环境是多么的不同吧!

四、总结课文,课外延伸

教师小结,并布置家庭作业:与成人讨论以下本课的全部内容。

PPT教学设计14

教学目标:

知识与技能:

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。指导学生从爱提问到会提问。

过程与方法:

指导学生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爱提问。

能对一些流行的说法、观点大胆质疑。

能在动手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,积极探究,交流讨论。

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:

想知道,爱提问。

对流行的一些说法、观点不盲目相信,能合理怀疑。

感受并体验到科学并不神秘,科学就在身边。

教学准备:

1、教师准备法布尔的图片,读物《昆虫记》;厨房图片,校园一角图片,伽利略和比萨斜塔图片

2、同学们回家观察厨房,试着提些问题;选择校园熟悉的地方,仔细观察,记下想提的问题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谈话导入:

同学们,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,我们认识了自然界中许多有生命的物体,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构成我们的生活物质的材料,大家一定积累了许多的问题。这个单元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大家的问题。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《提出问题》,今天我们首先来看怎样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(板书课题)

二、新授:懂得怎样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

(一)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。

1、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提出问题的。出示法布尔的图片以课文中介绍的法布尔的事迹为例,指出可以像法布尔那样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。介绍读物《昆虫记》。

2、出示校园一角图片,讨论我们在观察校园里的生物时,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呀?

(交流:如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地方吗?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靠什么存活下来?)

3、出示厨房图片,引导学生回忆,观察厨房后可以提出哪些问题。

(如:锅盖上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?

为什么用布包着锅的把柄就不烫手了?

洗碗盆放水时,水为什么会形成旋涡?)

(二)对一些流行的说法提出怀疑。

1、教师讲解《两个铁球同时落地》的故事。

学生讨论:你对哪些结论产生过怀疑?

2、你对哪些流行的说法有怀疑?

例如:金鱼喂太多会胀死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。

“冬虫夏草”就是冬天变成虫子,夏天又变成草的一种药材。

指导讨论,你还有哪些疑问?

(三)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,也能提出问题。

活动:请大家来作折飞机的游戏。折好飞机后飞一飞,看看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?

例如:什么样的纸飞机会拐弯?

什么样的纸飞机飞得远?

什么样的纸飞机在空中停留时间长?

动动手,把你提出的问题记下来,和同学们交流。

三、小结

如何理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句话: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。

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?

PPT教学设计15

六、地球在公转吗

教学目的:

1、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,还围绕太阳公转,公转的周期是365天(一年)。

2、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,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。

3、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,并认真观察,收集证据,进行记录。

4、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,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,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。

教学重点: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,公转周期为一年。

教学难点: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。

教学准备:记录表,两根木杆,一把木尺,小纸条,一个红圆片(太阳),两个蓝色圆片(星星)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引入学习:

1、谈话: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,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?

2、思考: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?

3、小结: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,公转一周是一年。

二、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:

1、思考: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,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?

2、提问:(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,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)如果地球在公转,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,会看到什么现象?

3、模拟实验。

(1)谈话: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,有的离地球近,有的离地球远,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,那么,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。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。

(2)模拟实验

①讲解: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,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,代表太阳;找两个竹竿,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,分别代表星星,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,一颗星星离地球远;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,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;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,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(公转),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,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,并做好记录

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。

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,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,并做好记录。

4、交流汇报:

(1)当地球公转运动时,星星怎么运动?

(2)当地球运动到A、B两点时,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?

(3)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,位置又有什么变化?

(4)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?

5、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

(1)阅读P85页资料,思考: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?

(2)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?

(3)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?

三、整理归纳:

1、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,我们保留哪一种?为什么?

2、地球是怎样运动的?

3、小结: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,一年为一个周期;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,24小时为一个周期;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,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。

板书设计:

地球在公转吗

公转周期为一年

《PPT教学设计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