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
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,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,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,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,欢迎大家分享。
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青松教学反思:叶圣陶老先生说:作者思有路,遵路识斯真。
作者胸有境,入境始与亲。对诗意的理解如果孤立地去品词析句,往往对诗的意境领会不深。但是变换了角色,你就是诗人,你就处在诗中情境,孩子们的想象力就会被激活,他们幼稚天真的话语,往往自然地把诗的意思吻合了。教学的时候,学生读诗后提出的问题和预想的相差无几。一是“挺且直”不理解,二是“松高洁”不明白。教学前做了充分估计,也设想了引导的办法。
但是,受《登颧雀楼》教学时让学生扮演王之涣父子能迅速进入诗境的启发。我在教学时,注重了让学生角色的进入。当学生提出“挺且直”不理解时,我问学生谁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,学生结合插图,做了最大努力,有的说出了雪虽然大,但是松树能挺住,有的说出了松树站得很直。我知道孩子们意会了,但不能言传。我告诉学生“且”是而且的意思,然后问谁能做个挺且直的动作,结果,多数孩子都站了起来。他们挺着胸,抬着头,一幅雄纠纠的样子。我让学生说说此时的感觉,学生说,雪太大了,落在我头上,压在我的胳膊上,但是我能挺得住。那你们就读一读,老师听一听,是这样吗?本来“大雪”读得虚一些效果才会有,可是孩子们不管这些,喊破了嗓子在读大雪,我也没“指正”,我知道这时候讲朗读技艺是多余的,孩子们已经是小松树了。“松高洁”理解起来确实有难度,引导学生看图,想想雪化之后松树叶子的变化,学生说出叶子是鲜亮鲜亮的,“鲜亮”这个词我也没想到,看来,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。在网上曾看过花开的声音老师设计的一个让雪和松树对话的环节。
还是让孩子们做松树吧!“大雪就是想压折你们,可是你们却坚强地与他较量,你们会说些什么?”孩子们的想象力就是丰富:“雪,你来吧!我正好用你洗澡呢?你被太阳晒化就会变成水,让我喝了,我会更漂亮、更坚强!”
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1、关注学情
学情,是指学习者在某一单位时间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,它包括学习兴、学习习惯、学习方式、学习思路、学习进程、学习效果等诸多要素。关注学情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,从而以学定教,顺学而导,而无视学情,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和低效性。
在以前的第一课时教学中,我们总是在揭题后让学生自读课文,读准字音,读通句子,殊不知,学生经过每天早读、课上的练读,已把课文读了几千遍,已能通顺地朗读课文了。而我们还在让学生再一次读,这可不是在浪费时间吗?教学效率怎能提高?因此,在本次教学中,根据学生的学情,灵活改变了教学方法,这样既节省了时间,提高了教学效率,又激励学生课前主动预习。
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:“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。”每个教学内容,每个教学环节,学生的每次学习活动,教师对学情都要做到心中有数。关注了学情,掌握了学情,教学才有引的方向,才有导的重点,分析了学情,研究了学情,教学才有相应的对策,才有具体的方法。如果教师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,无视学情及其发展变化,一味机械套用教学预案,教学就会事倍功半。
2、强化预习
美国心理学家威廉?詹姆士曾说:“播下一个行动,收获一种习惯;播下一种习惯,收获一种性格;播下一种性格,收获一种命运。”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。养成好习惯,会使我们终身受益,而预习正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。
在实际教学工作中,我们十分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,而把预习当人可有可无的环节,预习环节正逐渐谈化。若不是每天的晨读课,很少有孩子在课前读读课文,预习预习,所以孩子们实际上不知何为预习,怎样预习。预习有何意义。正因为如此,我们更应强化预习,教给预习的方法,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愿望。
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苏教版语文第三册《识字8》是形声字归类识字。教材由插图、四个生字组成的词语、儿歌三部分组成。插图中的卡片“包”、“火”、“艹”、“饣”、“氵”通过组合拼图具体地告诉学生,“包”字可以分别与四个偏旁组成新字。接着是一组“包”为声旁的形声字及其组成的词语:书包、花苞、饱满、火炮、水泡,帮助学生理解字义,区别字形,防止混淆,提高识字效率。儿歌中的一些生字就是从该组形声字中选取的。这就为学生识字、理解字义提供了语言环境,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增强识字效果。
尽管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,但这一课只有四个生字:包、饱、泡、吐,学习任务很轻,所以学生学起来毫不费力。为了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,进一步理解形声字的含义,我还补充了一连串带“包”的生字词语:胞(双胞胎)、雹(冰雹)、刨(刨子)、袍(白袍)、咆(咆哮)。虽然增加了学习内容,但学生学起来倒也是兴趣盎然,并没有加重学生的任何负担。下课后,有些会查字典的同学还意犹未尽,捧着字典欣喜地告诉我:“老师,还有鲍鱼的鲍。”“还有孢、疱……”这一课真是收获不浅,我不由得喜滋滋的。
本课的一首儿歌浅显易懂,所描绘的的情景是:池塘中两枝荷花亭亭玉立,正咧着嘴笑,小金鱼在水下吐着泡泡。儿歌配有一幅情景图,充满诗情画意。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,看图想象,学生说得充满情趣。过了两天,我安排学生就这幅图画写了一篇短文。因为课上讲得十分清楚,而且时间间隔也不长,于是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写,没作什么辅导。在巡回检查过程中,我奇怪地发现:很多学生在写到“荷花苞”的“苞”时,大都用拼音替代。虽然,这个“苞”字不是田字格中要求书写的生字,只是要求认读的二类字,但课堂上却是分析得很详细的:“包”加上草字头,因为花苞是植物的花骨朵儿,与植物有关……居然有这么多学生不会写,是课堂效率问题,还是学生大都遗忘了?到底是什么原因呢?我不由得直皱眉头。快要下课的时候,我做了一个调查:“花苞的苞你会写吗?会写的就举手。”教室里的小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,咦,没几个不会写呀!“那你们写话的时候为什么写拼音呀?”一个学生站起来说:“这是二类字,田字格中不要求写。”我恍然大悟,好一个“田字格中不要求写!”我不由得想起班中有这么一个同学:音乐老师向我反映,他接受能力特强,谱子唱过几遍就记住了,学起电子琴来比别人快多了。象棋老师夸他,这孩子反映特快,是块学棋的好料子。当然语文课上,我也发现,他想象非常丰富,语言表达能力很强。就是这么一个孩子,课外的识字量并不多,写话本上除了田字格中要求书写默写的字以外,其他没几个字会写的,一律用拼音替代。这大概就是受到“田字格中不要求写!”这一思想的束缚吧。
新课标第一次提出了“快速识字,提前阅读”的理念,要求小学一、二年级的识字量要从原来的1250个提高到1800个,小学二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。其中四会字800- ……此处隐藏9243个字……达成。
之前狭隘的认为语文教学对于低段来说除了常规习惯,就是语文书本上的知识,但是随着评课、培训学习及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,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:不单单是教学生一些课本知识,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:得出方法,运用方法。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。关注语文素养,有大局意识。从长远考虑,低段良好的常规习惯很重要,思维能力和掌握学习方法更重要。
就像我在讲授识字时,学生区分不清楚“桂和挂”时,我的应变能力不够,导致错过了很好的课堂生成,对课堂的把控性和知识的生成预测性存在很大的不足,我应该及时对比并讲解两个部件一样,部首不同的字,提手旁和木字旁,而木字旁的形声字又是本节课的重点。识字教学不扎实,直接影响孩子的识字。“疆”字设计通过字源演变讲解时,又过快,没有很好的过渡。学生不理解意思,所以在组词时出现了“江南、江西”这样的同音字。应通过字典中的释义,让学生能够明白这个字的意思,这样在组词时,孩子就能通过字义理解并组词。“专题识字”是低年级识字课的一个学习内容,因此,设计要充分发挥按“专题”编排教学内容的优势,多种形式、在自主学习中,自我获取知识,教师充当引导的角色,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,学生与学生的互动,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。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,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。在学生遇到困难时,教师知道识字方面重难点,做到讲解透彻。
在诵读儿歌、韵文中,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,培养语感。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,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。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、评价、讨论,及多种形式的背诵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。
怎样把识字课上的有趣呢?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?通过大家共同探讨的一节课,给我们一些启发,课堂有趣,不仅仅是语言上生动有趣,更要把自己当做孩子一样,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:我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引导?这样的课堂形式及环节我能学到知识吗?因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上课风格,或生动活泼、或有趣好玩、或沉稳内敛而又不失活泼。我希望我的课堂能够严肃又不失活泼,现下能力各方面还有很多不足。学无止境,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,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跟着同组优秀的同事学习。
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4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占最重要的位置,是认识生字,掌握词语,学好句子,知道段落、初步感知篇章的基础。
上这课时,我设置了语言悬念,现在是什么季节?很多孩子知道是秋天,我说:“对,现在是金秋时节。”借机板书“金秋时节”。我再设问:秋天是什么颜色的?许多孩子举手了,教室里活跃开了,一个男孩说:“秋天是黄色的,因为有的树叶黄了落下来。”一个女孩说:“秋天是红色的,因为树上的柿子红了。”又一孩子说:“秋天是黄色的,因为稻谷是黄色的。”又一女孩儿说:“秋天是红色的,因为枫叶红了。”……孩子们说得太好了。
我接着设问:秋天像什么?教室里又热开了,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答“像一首诗,一首秋收的诗;像一幅画,画上有成熟的果子,丰收的庄稼、绿绿的蔬菜……还有落叶……”,我抓住学生的激情兴趣,深情地说:“孩子们,我们快走进凉爽的秋天吧!秋天的景象真美呀!就像一幅幅多彩的图画,天高云淡,大雁南飞,田野里五谷丰登,爪果飘香。看,那秋收冬藏的场面更是让山河壮美,有好几个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诵起来,作为老师,我有一份成就感。
同时,我更不忽视字词的教学,我边画草图边板书词语,把生字显示出来,指导学生拼读,证音,拓宽了一些知识面,如:在教学时,我告诉学生“壮”字的分析,“士”形旁,“士”是男子的美称。还有形近字,同时也注重了自己教学中的实践活动,让学生积累,出示关于秋天的词语:一叶之秋,春兰秋菊,春种秋收、春花秋月、秋色宜人、秋风过耳、秋风萧瑟、秋雨绵绵、秋收立秋、中秋时节……
总之,识字课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。这节课还是有收获的,92%的学生认识生字过关,在词语的理解上,通过自己在教学中设置的语言,学生基本能理解,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情感,能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。
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《初冬》一篇精读课文。这篇课文短小、图文并茂,以“雾中、雾后”为序,文脉清晰。以其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出山村初冬早晨的美景。尤其文章是以时间为序,每层又以空间顺序清楚明了,是引导学生了解冬天景物特点,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载体。
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:二年级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、感悟;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,从而使之受到情感的熏陶。
1、读中感悟。这篇文章是一篇语言优美,用词精准的写景例文,课文中好句连连,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、说一说、背一背,既培养学生朗读水平,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句子美在哪里。如: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,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。首先,通过抓重点语句,启发学生想象。从“为什么说大柿子像红灯笼”入手,引导学生借助图画,观察想象,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,从形状、大小、颜色等方面把“大柿子”与“红灯笼”联系起来,理解了这个比喻句,体会出柿子的可爱和农民看到丰收景象后的喜悦心情,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具体的活的表象。其次通过自读自悟,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。雾散后的柿子如此之美,学生观察图画,理解之后,肯定有很多感受。由此可以看出课堂上抓住重要契机,调动学生积极思考,引导学生自读自悟,不仅找准了语言训练的能力训练点,而且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。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,仿佛那些美的大柿子就在眼前,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初冬景色的美丽和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。
2、对比理解。通过雾中、雾后景物的变化,体会大自然的美好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,可以抓住同一景物在雾中和雾后的不同,来体会大雾神奇的作用,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。具体可抓住“望不见→望得见”“看不清→看得清”“不耀眼→射出光芒”等词语,启发学生理解:为什么望不见了?为什么又望得见了?也可以设问:说说雾中和雾后,下面的景物有什么不同?(塔、小山、田野、树林、太阳)通过学生同桌互读,男女生互读了解雾中、雾后的景色的不同。
3、逐步放手,由读到背要由浅如入深。
远处的( )、( )都望不见了。
近处的( )、( )像隔着一层纱,模模糊糊看不清。
( )像个红球,慢慢地升起来。发出淡淡的( ),一点也不耀眼。
去掉景物和修饰词你还能准确的填出来吗?
远处的( )、( )都( )了。
近处的( )、( )像( ),( )。
( )像( ),( )地升起来。发出( )的( ),一点也不( )。
雾中的景象印在你的脑海了吗?请全体同学试着背一背。
以读促思,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脉络来感受雾中和雾后小山村不同的景致特征。由自由读文——同桌互相赛读——分段读文——借助画面进行情境观察,激发学生读文的欲望。依据低年级儿童语言特点,巧设教学情境,为学生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,把语言训练和形象思维紧密地
结合起来,以语言训练为基本点,自读、自悟、有感情地表达文本、背诵课文,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美感,又使学生内化了语言,学会运用语言。